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唐宋八大家散文大典

副标题: 书香门第

ISBN: 9787200070644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2

页数: 322

定价: 49.90元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作为主持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唐宋八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深远的影响。本书精选八位人物的经典之作,辅以题解和白话译文,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并峰的一种文体。而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高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右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即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辑录《文编》,仅取此八人的文章,这为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作用。此后不久,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人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本书精选八位人物的经典之作,辅以题解和白话译文,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欧阳修,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世称苏东坡。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颍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于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于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1019-1083)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众,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于议论和记叙。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叙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目录


韩愈 杂说四·马说 杂说一·龙说 师说 原道 原毁 讳辩 争臣论 论佛骨表 获麟解 进学解 送穷文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答李翊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蓝田县丞厅壁记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杨少尹序 《张中丞传》后叙 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子厚墓志铭 祭鳄鱼文 祭十二郎文 圬者王承福传 毛颖传 原性 原人 原鬼 答吕医山人书 读荀子 对禹问 《感二鸟赋》序 送区册序 送王秀才序 伯夷颂 祭田横墓文 柳州罗池庙碑柳宗元 封建论 驳复仇议 三戒(并序) 罴说 谪龙说 捕蛇者说 桐叶封弟辩 段太尉逸事状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愚溪诗序 憎王孙文(并序) 送薛存义序 《骂尸虫文》序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箕子碑 蝜蝂传 梓人传 童区寄传 种树郭橐驼传 宋清传 钴鉧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祭吕衡州温文 吊屈原文 河间传欧阳修 与高司谏书 朋党论 纵囚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梅圣俞诗集》序 《释秘演诗集》序 送杨真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相州昼锦堂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祭石曼卿文 六一居士传 原弊 答吴充秀才书 本论 贾谊不至公卿论 《归田录》自序 真州东园记 有美堂记 岘山亭记 憎苍蝇赋 鸣蝉赋 病暑赋(和原父作) 黄梦升墓志铭苏轼 范增论 贾谊论 晁错论 留侯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 日喻 与谢民师推官书 上梅直讲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书吴道子画后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黠鼠赋 三槐堂铭 潮州韩文公庙碑 祭欧阳文忠公文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方山子传 乌说 梁贾说 梁工说 答秦太虚书 墨宝堂记 墨妙亭记 盖公堂记 李氏山房藏书记 李太白碑阴记 记游松风亭 别石塔 游沙湖 游白水书付过 滟澦堆赋并叙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书戴嵩画牛 书蒲永升画后 书游垂虹亭 书渊明饮酒诗后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评杨氏所藏欧蔡书 前怪石供 后怪石供 跋文与可墨竹 韩干画马赞 亡妻王氏墓志铭 江瑶柱传 叶嘉传 万石君罗文传 僧圆泽传苏洵 六国论 管仲论 辨奸论 仲兄字文甫说 名二子说 心术 广士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送石昌言北使引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强弱 审敌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孟德传 缸砚赋(并叙) 为兄轼下狱上书 隋论 东轩记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上人书 伤仲永 游褒禅山记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读《史记·孟尝君列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祭欧阳文忠公文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鲧说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与沮择之书 扬州新园亭记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醒心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汜 赠黎安二生序 《战国策》目录序 《列女传》目录序 与杜相公书 秃秃记 南轩记 齐州二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