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文献家通考(全三册)

文献家通考(全三册)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文献家通考(全三册)

ISBN: 978710101649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1999-06

页数: 623

定价: 120.00元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昔叶昌炽费时七年,撰成《藏书纪事诗》(以下简称叶《诗》)初稿,于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十七日呈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潘祖荫阅。潘一见激赏,即欲付梓。旋病危,弥留之际尚念念不忘催促尽快写出清稿付梓。潘殁后数年,始由江标刻六卷本行世。又数年后,叶氏自刻七卷增补本。王颂蔚谓此书为“艺林绝业”。吴郁生谓此书为“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

  潘氏等人何以如此高度重视叶《诗》?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文明之发展,在在离不开书籍!历史是一条长河,任何个人不过是长河中的一个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轮在长河上由古驶至今,还要驶向永远。它,就是书籍!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故历史上文献家辈出,代不乏人。聚书、抄书、校书、刻书、辑书、编目、题识等活动,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上重要历史活动内容。尤其是清以来,这些活动更是空前活跃,成就卓著。数以千计的中国文献家们,或节衣缩食,典产置书;或废寝忘食,勤苦抄书,目为之眚;或丹黄不去手,终日校书不辍 ;或破产以刻书,上以寿古人之精神,下以沾溉来学;或插架万签,一一品评题识、编目;或历尽艰辛,抢救古籍,遏制外流他邦。他们爱书如命,饥以当食,寒以当衣,病以当药石,寂寞以当友朋,佞宋癖元,达到痴绝傻绝的程度。现存十数万种古籍无不凝聚他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的历史大有可纪者。

  然而,除少数达官贵人、知名学者外,多数人皓首文献,不求功名,故“皆名不挂通人之口,缥缃既散,蒿莱寂然”。清初与黄虞稷、叶万、周在浚互相借书抄校的孙潜,至乾隆间全祖望游吴下,问诸后进已莫知其本末。吴骞对乾嘉间所修地方志不载叶万,忿忿曰:“殊恨事也。”钱曾在《读书敏求记》记叶奕(林宗)事迹,特别指出,冀日后“托此书以传,不致名氏翳如”。康雍间,郑元庆撰《湖录》百二十卷,至嘉庆间散佚,范锴仅访得一卷,辑为《吴兴藏书录》,纪吴兴一地文献家十六人,是为纪文献家专著之始。嘉道间,文献大家顾广圻欲就吴地“人物渊源,典籍流派”笔之,“以传文献之信”。黄丕烈欲“各撰小传,合编一集”,认为“此亦好古者之责也”。陈揆亦欲“葺诸家藏书原委,为邑中文献”。然皆未成。清末,丁申仿郑元庆《湖录》,撰《武林藏书录》四卷,亦仅为专纪杭州一地文献之作。至于上下古今,通纂全国各地文献家为一书,此前则未有。至光绪间,苏州才子叶昌炽始网罗摭拾,采辑五代末以迄清末文献家故实,撰成《藏书纪事诗》,共收录七百三十九人,其中清代三百二十九人。至此,始将五代、宋以来文献活动勾画出一个轮廓,实为开山发凡之巨著。故此书百余年来,备受文坛重视。梁启超、陈垣均将其列为国学重要书目之一。后踵而续之、补之、增之者不乏其人,如伦明、刘声木、冯雄、徐绍棨、莫伯骥、王大隆、王謇、吴则虞诸前辈,即为卓卓可记者。

  叶《诗》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然亦颇有缺憾。其初,叶氏本欲“人为一传”,终因“条理之不易”,乃仿厉鹗《南宋杂事诗》、施北研《金源纪事诗》之例,撰为诗注体,既非文学,亦非史传。即以一人或数人为一组,每组咏诗一首。诗后列出史料数则为注。诗既无味、无用,史料亦不连贯成篇,或简而不明,或繁而芜杂,阅读不便。作为史著,不能谓之得体。入录者不少人史料不丰,又有大量著名文献家被漏略,可增补者为数甚多。又叶氏例不录生存,与之同时及百余年来可续者为数极多。至于后踵之作,或已佚失,或仍不脱诗注体窠臼,或随手札记,深浅不一,或散于各篇,寻检不易。故另创新体,增其遗漏,补其不足,续其后出,成一较系统读物,实属必要。

  予不敏,读书未周,然颇以“狂胪文献耗中年”为座右铭,乃有志于先撰成《文献家通考》(清——现代),以其时近于今,切于实用,且为文献活动最活跃之时期。二十年来(除中间有数年因工作性质变化外),寒寒暑暑,朝朝暮暮,莫不寝馈于此。孳孳 矻矻,雪钞露纂,从文集、丛书、方志、笔记、日记、年谱、书目、题跋及其他各类共一千四百六十余种古籍中,摭拾史料颇富,乃一一条理成篇,人各成传。此中甘苦难为外人道,又何必为外人道。自以为典籍源流之述,献征潜德之阐,责不可逭,故虽苦犹甘,虽劳犹乐。至于明以前部分尚待蒇稿。

关键词:文献 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