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

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

ISBN: 9787532830053

作者: 李眉云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1999-12

页数: 208

定价: 14.50元

装帧: 精装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先后任教

学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室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

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国家教委专业技

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发表论文、

教参十余篇(部);主撰我国首部《中学生家庭教育》;从事

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合著《实用教育实验方法》; 从事教

学论研究,主编《说课论》、《实用教学新法》和《中国基础

教育的教学改革》;从事课程论研究,主编《普通高中课程

计划问题研究》,专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和《素质教育

课程简论》; 从事学科教育学研究,主编《新时期中小学教

学方法改革与实验》、《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汉

字教与学》和《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探索》

等;曾任《课程研究》杂志和《教学研究报》主编,现正继

续从事《课程实验论》研究。

目录


目录
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第二辑代序

前言
续前言――寄语第二辑出版
探索篇
引言
一、从小美术教育观向大美术教育观的转变
(一)认真从事美术教学的“小美术教育者”
(二)在美术教育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大美术教育观
(三)小美术教育观与大美术教育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四)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 是大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在写生教学中发展儿童
(一)培养观察能力是写生的首要任务
(二)具备一双特殊的眼睛,是儿童写生的根本条件
(三)激发培养兴趣,是写生的重要保证
(四)恰当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是写生的基础
(五)记忆写生训练是写生的补充和深入
三、大美术教育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一)创造力产生的原理
(二)创造教学研究
(三)在创造教学中培养创新智慧
(四)搞好想像画教学与儿童画创作教学
(五)创造教学贯穿于美术教育的一切课业与活动之中
四、大美术教育观的本质是个性发展
(一)个性的形成与培养
(二)美术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
(三)加强个性教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五、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强化操作是大美术教育和创新智慧的核心
(一)操作有开发右脑功能,并能使儿童生理发育发生根本变化
(二)操作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三)操作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四)操作训练是提高儿童能力的最好途径
(五)操作训练有利于对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六)操作训练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七)操作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个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六、“画道合一”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大美术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画道合一”是美育的显性和隐性特征,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
(二)“画道合一”在大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操作
(三)审美至完美人的教育与双基教育有机结合是“画
道合一”的重要任务
七、大美术教育研究需要科研型教师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促进自己从经验型教师成为科
研型教师
(二)在教研中锤炼成长,在教育科研中提高升华
(三)大美术教育研究加速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八、走向大社会,办大美术教育事业
(一)大社会办大美术教育是大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社会办大美术教育的实体――光明美术培训学校
(三)优质有序的管理工作
附录:
(一)美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
(二)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绘画特点
(三)家长如何辅导孩子
研究篇
一、遍撒美的种子的特级教师李眉云
(一)她是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
(二)追星要追李眉云老师这样的星
(三)特级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其成功之道
(四)大美育和大成美育的科研成果为大美术教育奠定了
理论基础
(五)大社会办大美术教育前途无量
二、树立中国特色大成美育教育观
(一)大成美育研究对中国教育的战略性影响
(二)跨世纪大教育观的建立,是由一般教育观向大成智慧
学教育观逐步过渡的一个动态过程
1.学校教育观向大教育观、大成智慧教育观的过渡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施大成智慧学教育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的有效途径
3.美育科研的重大突破
(三)中国特色大成美育的思想路线和科研成果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科学研究成功的奥秘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为大美育正名
3.马克思的美育观是大美育观
4.大成美育的目标
(四)构建大成美育的理论框架
1.大成美育的真理简单性和可操作性是其生命力的
所在
2.大成美育教学法的意义
(五)人与电脑融为一体时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智慧大成的绝妙境界
后记
后记补
“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最优化”做一点贡献
――第一辑编后记
社会的肯定是对图书的最高奖赏
――第二辑编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