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

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

副标题: 宁波帮系列丛书

ISBN: 9787503422362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1

页数: 255

定价: 58.00元

内容简介


一部阐述大乘法义、修心七义论的著作,一部让大乘法义融入内心的实践之作。

【目录】 上部:大乘精髓《修心七义论》要义

第一节:修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听闻佛法的方法

(一)消除三种过失

(二)具备六种观念(六想)

二、弟子应具备的质量

第二节:《修心七义论》简介

一、本论的由来

二、本论的内容

三、书首敬礼

四、第一义:加行

第三节:暇满人身的宝贵

一、构成暇满人身的因素

(一)我们具有人的智慧

(二)我们处于有佛法的时代

(三)我们有健康完整的身体

(四)我们对佛法产生了兴趣

(五)我们遇到了佛法与师长

(六)我们拥有生活资财和道友的支持

二、暇满人身的意义

(一)为将来生作准备

(二)实现解脱与成佛的究竟目标

(三)每分每秒地提高自己

三、暇满人身的难得

(一)从数量的角度来看暇满人身的难得

(二)用譬喻来思惟暇满人身的难得

(三)从暇满人身的因来看它的难得

(1 )持戒

(2 )修习其它诸度

(3 )发愿

第四节:世间八法

一、钱财与贪乏

二、称赞与讥毁

三、声誉与恶名

四、舒服与不舒服

第五节:死无常

一、九点念死法

(一)死亡是必然的

(1 )每个人都会死

(2 )死亡时刻在逼近

(3 )无论我们有没有机会修法死亡都会到来

结论:我必须修法

(二)死时不定

(1 )在我们这个世界(南瞻部州)上死亡的时间不定

(2 )存活艰难死亡容易

(3 )我们的身体非常脆弱

结论:我必须现在就修法

(三)死时唯有佛法能利益我们

(1 )死时钱财不能利益我们

(2 )死时亲友不能利益我们

(3 )死时身体不能利益我们

结论:我必须清净地修法

二、想象自己的死亡

第六节:恶趣苦

第七节:皈依

第八节:业果

一、业果的四个特点

(一)业决定

(二)业增长

(三)未造业不遇

(四)已造业不失

二、思惟十不善业

(一)杀生

(二)不与取

(三)邪淫

(四)妄语

(五)离间语

(六)粗恶语

(七)绮语

(八)贪欲

(九)嗔恚

(十)邪见

第九节:轮回的苦

一、六苦

(一)不定

(二)无饱足

(三)数数舍身

(四)数数结生

(五)数数高下

(六)无伴

二、三苦

(一)苦苦

(二)坏苦

(三)行苦

第十节:烦恼

一、贪

二、嗔

三、慢

四、无明

五、疑

六、恶见

(一)坏聚见(萨迦耶见)

(二)边执见

(三)见取见

(四)戒禁取见

(五)邪见

第十一节:胜义菩提心

一、所空的是什么(所破)

二、修习空性的方法

(一)以花为例

(1 )四要点

a 认识所空的对象(所破)

b 决定有自性的法(事物)与组成部分或是一体或是异体

c 有自性的法(事物)与组成部分不是一体

d 有自性的法(事物)与组成部分不是异体

(2 )由名言安立的事物

(二)以身体为例

(1 )四要点

a. 认识所破

b. 决定体性或一或异

c. 自性与组成部分不是一体

d. 自性与组成部分不是异体

(2 )由名言安立的身体

(三)以观音菩萨为例

三、修习我空

(一)四要点(四相观察)

(1 )认识所破

(2 )决定有自性的我与身心或一或异

(3 )有自性的我与身心不是一体

(4 )有自性的我与身心不是异体

(二)我在名言中是存在的

四、解释论文

第十二节:世俗菩提心

一、本法的特点

(一)菩提心的宝贵性

(二)将五浊恶世的违缘转为菩提道

(1 )时浊

(2 )众生浊

(3 )见浊

(4 )烦恼浊

(5 )寿浊

二、平等舍

三、自他平等

四、我爱执的过患

五、爱执他人的功德

(一)有情的恩德

(二)爱执他人的功德

六、慈悲

七、自他相换

八、取舍

(一)取舍的修法

(二)论文的解释

九、增上心

十、菩提心

第十三节:大乘之行

第十四节:如何将这些教授付诸实修

附录一:修心七义论

附录二: 说法与念修前的祈愿文

附录三:《三十五佛忏》修法讲记

附录四:功德之基颂(《菩提道次第摄颂》)

下部:日常实践及相关问答

第一节  佛法的心要

第二节  佛

第三节  无常与苦

第四节  无我与空性

第五节  科学、轮回与世界的起源

第六节  业:因果的作用

第七节  死、生与中有

第八节  佛教的宗派

第九节  金刚乘(密宗)

第十节  修道的次第

第十一节 感情

第十二节 佛法与日常生活

第十三节 社会活动与社会问题

第十四节 妇女与佛法

第十五节 僧尼、居士与善知识

第十六节 家庭与子女

第十七节 佛龛与供养

第十八节 祈愿、仪轨与回向善根

第十九节 静坐

第二十节 嗔恨的对治法

关键词:大乘 精髓 日常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