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青春洒向何方》

《青春洒向何方》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青春洒向何方》

副标题: 《良友》第8辑

ISBN: 9787807414681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 2009年1月

页数: 270

定价: 29.00元

装帧: 16开本

内容简介


青春洒向何方

——《良友第8辑·青春洒向何方》札记

《良友》第8辑的书名“青春洒向何方”也是书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正如这个题目所洋溢的青春气息,其作者索马里是一位80后,即便是回忆,也是青春的记忆——中学校园里的多梦时节:“我漂亮的同桌曾经跟那位过于白皙的音乐老师,有过短暂而好笑的恋爱。课间音乐时间,她从广播里一听到“他”的声音,粉嫩的脸上立即能生出一朵小花。可惜音乐老师已有家室,只是难挡女学生青涩的追求。有一年全校的歌咏晚会上,他(为她)唱了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我的同桌坐在几千个学生中间,脸上暗影幽幽,但我敢断定那是她三年中最美好的回忆。”在作者的记忆里,刚刚逝去的中学生活,充满了太多的憧憬、期待和幻灭,而那座南方海滨小城的校园里,留在记忆里的即便是苦涩的眼泪也充满着青葱的甜蜜。

如同本辑《良友》的书名所体现的青春气息,本辑中的多篇文章都与青春和梦想有关,譬如李南央记录女儿成长的《女儿和琴》,描写了女儿在北京和美国两种环境下的成长经历,以一个母亲的体验,叙述了两种文化和教育环境下女儿追梦的青春,少女成长的“尾声”是喜悦的——“北京入夏特有的雷雨在大厅外瓢泼,天地间一片昏暗。我担心今天的北京音乐厅可能要出现一半的空位了。没想到,大厅刚刚开始放人,已经有些熙熙攘攘地挤不动了。女儿巴筱忙的大幅独奏音乐会宣传画张贴在大厅内的广告牌上,照片上一身白衣的女儿侧身倚在黑色的钢琴旁,那凝思暇想的神态还真有点儿钢琴家的韵味儿。在美国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今天在这里和中国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如果说之前的《良友》记忆往往充满着悲苦的意味,这几篇的青春故事无疑更能点亮我们的阅读生活,再如《忧伤的年华》一文,作者记忆中的大学生活更是充满着校园歌曲的活力和梦想的追求:“1995年间,我也曾多次产生辍学的冲动,自己背把吉他,到北京的各大校园里去做流浪歌手,那该多浪漫!虽然我嗓子不行,但我能源源不断地写歌,我的歌比别人的好听。不过,我终究没敢付诸行动。我害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颠沛,担心挣不到足够的钱娶老婆,没法养活父母,而且,我不会弹吉他--始终没学会。浪漫还是败给了胆怯。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我远离了自己的青春年少,走到了现在的路上,直到今天。”

当然,这样说并非本辑《良友》就是弥漫“轻音乐”的旋律,其底层诉求和修复记忆的努力仍承续着之前的追求,譬如对梅里山难记忆的“修复”,就有着作者深刻的思考,用作者郭净的话说:“灾难会过去,但有关灾难的思考却未曾停止。不仅因为难免有人重蹈覆辙,更因为一旦播下一颗种子,连串的后果便会接踵而来。梅里山难成为一个起点,轰然崩塌的冰雪把人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就像死亡的阴影将人们从麻木的日子中唤醒一样。”

其实青春的记忆更多是悲苦的,尤其在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下,不管是在支援边疆的大草原上,还是在“洋插队”的纽约,譬如力扬的《华尔街的天津女人》和逍遥的《脸上的刀疤》,分别记录了两个不同年龄的女人的不同的情感遭遇和人生故事,在力扬的笔下,“天津女人”的是感情畸形的,但也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天津女人”在她的情感遭遇里收获着苦涩的果子:“我没有办法离开他,从身体到精神。哪怕我只是听到他的声音,或者看到他窗口的灯光,我也会感到有一个磁场,那里面凝聚了我们那么多的故事,我只能被它再度吸引,然后沿着磁场的方向,绕回到它的核心里去。那种感情,是恨、是爱,或者是怕,最后都一样了,总之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要尾随纠缠你让你永远不能超然的境界,哪怕你想豁出去了,你却发觉,你其实首先是从属于它的。”但在感情的炼狱里,她最终站立了起来。而在逍遥的笔下,女主人公的遭遇更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逍遥的记录在客观里有着一种冰冷:“她一回头,便看到黑暗中沙凡的目光一闪,里面充溢着猎豹嗜血的凶残。这疯狂的欲念攫住了沙凡,他已别无选择!突然,沙凡从书包里抽出一把菜刀,在灰黄的灯光下闪烁着寒光,与他的眼神如出一辙。秦菲的心脏猛地一抽,浑身的血液冻僵了,腿也粘在地上。然后,她便看到寒光一跳,菜刀已砍到她的面颊上。

韩石山的《继续生活在亚洲》是一位中国作家对母语和祖国的深沉的爱和信念。也是一位作家对自己心灵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从心性上说,我不是一个好竞争的人。我喜欢一种闲散澹泊的生活,每天不要太紧张了,想写了就写点什么,不想写了就看看书,写写毛笔字。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社会责任感,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与此异曲同工的是维一的《在故宫的日子里》,正是在故宫的日子里,让作者有了人生的转折,如作者所说:“我要不是到故宫来,要不是后来结识了像王世襄、冯先铭先生这样提携后学的长辈,给我专心向学以极大的鼓励,我的人生轨迹的确会是完全不一样的。锡庆门的日日夜夜给我的不仅是晨昏颠倒的警卫经历,而且使我渐渐走入另外一番境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锡庆门行走’还确有其冥冥之中的一番道理。”

而诗人柏桦的《绿色“天堂”》则回忆了自己在文革岁月的青春成长和之后自己的精神里程,通过对同时代诗人的观察和记忆,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青春梦想:“北岛成长为一个庄严的诗人,一个时代的思考者和鞭挞者。19年后的1985年,我在重庆遇到他,一次闲谈中他对我说,文革时,他串连来过重庆,就住在歌乐山,现在四川外语学院的校园里;多多在崇拜毛泽东的个人意志的同时,也造成他文革式的璀灿精力和光芒四溢的诗艺翻新……而另一位诗人却骄傲地告诉我,文革时,最令他难忘的事就是同母亲一块睡觉,假借睡意朦胧把疯跑了一天的脚放在母亲松软而苍白腹部上,要不就偷看姐姐红卫兵式的雷厉风行的洗澡……”

《与聂华苓一起流亡》则是女作家当年的大学同学对昔日同窗的回忆,尤其是追述了当年聂华苓在校园里的生活和恋爱,但这恋爱却以悲剧而告终,当年聂华苓的恋人王正路之间,用作者的话说:“王正路靠她去了台湾,靠她用笔谋生,奉养母弟,还靠她去了美国芝加哥上大学。这大学一上六年,除了满腹牢骚,还是牢骚满腹,倒还需要不断供奉,全不顾家;用聂华苓的名义借大笔的钱花;争吵不停,继之以闹分手,一直闹到1963年,又隔着大海,聂华苓束手无策。后来1987年,华苓请我们去她家作客,带我们去游芝大。她遥指一大片落叶覆盖的房屋不屑的说:“那就是此公的栖身之所。”说是后来住不下去了,一家养老院为他送了终。

另外,《一个诗人的生存记录》以真实的文字记录了一个诗人在当下生活中的一地琐碎和梦想的破碎。而《游走茶马故道》则是当下另一种生活的感受。同一片蓝天下,形态各异的生活都一一呈现着,套用一句旧话:这都是生活。

(《青春洒向何方》,良友书坊编,文汇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作者简介


请见良友书坊网页

www.liangyoubooks.com

豆瓣网:良友书坊小组 良友MOOK小组

目录


关键词:青春 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