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雨前沈思-余秋雨評傳

雨前沈思-余秋雨評傳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雨前沈思-余秋雨評傳

ISBN: 9789579804783

出版社: 讀冊文化

出版年: 2001年1月

页数: 237頁

定价: NT 220

装帧: 平裝

内容简介


風雲與風雨 ── 欒梅健《余秋雨評傳》序 ◎沈謙

二十世紀末期,余秋雨的散文,在海峽兩岸激起了一陣旋風,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余秋雨臺灣演講》、《霜冷長河》,乃至於《千年一嘆》等,篇篇動人,本本暢銷,在出版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創造了書市的奇蹟。

余秋雨的散文,魅力無邊,風靡廣遠,熔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引人入勝,風起雲湧,使讀者心嚮神往,眉飛色舞。

余秋雨風雲,也帶來文壇的風風雨雨,爭議不斷。有人明指余氏的人格與文格有瑕疵,在文革期間擔任文化打手,「文革餘孽」豈可搖身變為當世文豪?有人指出余氏文章有誤謬,論證確鑿。

余秋雨風雲,使人欽羡,魅力十足;余秋雨風雨,令人迷惑,十分費解。我的朋友欒梅健君這本《雨前沈思─余秋雨評傳》,於廿一世紀初在我的學生陳敬介任職的讀冊出版社公司印行,堪稱應運出世,適其時矣。

本書共為分六章:

第一章──滄桑人間:〈斯山斯水斯人〉,從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出生於餘姚開始,寫到十一歲離鄉。〈發現了他最虔誠的崇拜者〉,敘余秋雨少年時期在上海的生活。〈楓落吳江冷〉,敘余秋雨進入海戲劇學院,以及文革期間去吳江農場的生活。〈需要切切實實地謀生〉,敘文革後的生活,十年間完成四部戲劇文化史論專著:《戲劇理論史稿》、《藝術創造工程》、《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

第二章──精神放逐:從〈文化苦旅的誕生〉,〈低迴感傷的歷史氛圍〉、〈散文創作中的劇場效果〉到〈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主要是針對《文化苦旅》三十七篇散文的評述。

第三章──漸行漸遠:從〈山居筆記與文化難題〉、〈千年廝磨中最關痛癢的部位〉到〈歷史暗角的文明碎片〉,主要是評述《山居筆記》的十一篇文章。

第四章──雪泥鴻爪:從〈一部臺灣製造的書〉、〈因經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人生的困境、陷阱和溝通〉到〈壓卷之作──千年一嘆〉,主要是評述《余秋雨臺灣演講》與並不令人滿意的《千年一嘆》。

第五章──群起杯葛:從〈余秋雨,你為何不懺悔〉、〈我不是文革餘孽〉到〈是誰不尊重歷史〉,主要在闡述文壇上對余秋雨的質疑、批判與他自己的辯白。

第六章─學海孤舟:從〈他到底有沒有學問〉、〈人們再一次失望了〉到〈汪洋中的一條小船〉,主要是針對余秋雨文章中的誤謬,提出針砭。

除了文章正文之外,另有書首的〈緣起:秋風秋雨愁煞人〉,書末的〈餘緒:相見時難別亦難〉,並附錄〈著作目錄與研究資料〉。

捧讀全書,感慨良深。梅建是我的知友,前曾以「中國一定強」為謎面,且譽為海峽兩岸年輕一輩學人中,兼具學者沈潛與作家才情者的典型。余秋雨是我極喜愛的作家。梅健評余氏,極有分寸而又靈動有致,堪稱「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梅健對余氏文章的優點,闡析得相當精闢。例如《文化苦旅?白髮蘇州》的開端:

前些年,美國剛剛慶祝過建國二百周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開幕式把他們兩個世紀的歷史表演得輝煌壯麗。前些天,澳大利亞又在慶祝他們的二百周年,海灣裡千帆競發,確實也激動人心。

與此同時,我們的蘇州城,卻悄悄地過了自己二千五百周年的生日。時間之長,簡直讓人有點發暈。

入夜。蘇州人穿過二千五百年的街道,回到家裡,觀看美國和澳大利亞國慶的電視轉播。窗外,古城門藤葛垂垂,虎丘塔隱入夜空。

在清理河道,說要變成東方的威尼斯。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時候,威尼斯還是荒原一片。

這段文字,在我讀過之後,即烙印在腦海上。梅健評云:「在這裡,儘管我們讀的是文字,然而在腦海裡閃現出的卻是不同畫面的剪輯,好似我們置身於一個時空交錯的舞臺之中,如果從余秋雨有意識在散文中營造劇場效果,那麼,我認為這段文字最典型不過了。」真是深獲我心。

余秋雨的文章,在我閱讀的過程也有若干疑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苦旅?三十年的重量》:

一年前,我與那位大學教師又有了一次遭遇。當時我正擔任上海市高等學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中文學科組組長,與其他幾位教授一起成天審閱著各大學申報的中文學科正副教授的材料。在已經退休而想評一個教授的資格的名單中,我突然看到了他的名字。從材料看,他雖然一直在大學任教,卻主要從事著中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和輔導,編寫過的東西很多,質量也不低,但按上海市各大學晉升正教授的標準,材料並不過硬,他沒有完整的學術著作,也沒有在某個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可比的地位。

余氏在年輕時受這位前輩啟蒙鼓勵,「曾是他最虔誠的崇拜者」,到後來角色互換成為前輩的評審者。這件事我始終疑惑:該不該在文章中表達?有些事,只能說,不能寫。萬一不小心寫出來,當事人情何以堪?

梅健在書中針對余氏的文章瑕疵,作了許多指正,例如《山居筆記?鄉關何處》有一段文字:「不久前讀到冰心老人的一篇短小散文,題目就叫〈我的家在那裡〉。這位九十四高齡的老作家最早也是以個遠行者的形象受到廣大讀者關注的……。」

梅健指出:很顯然,作者在這裡指的是冰心在二十年代初期寫的那本影響深遠的散文集《寄小讀者》,那主要是冰心在去美國留學時在船上寫的,是一個遠行者寫的。不過,對中國現代文學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冰心「最早」受到廣大讀者關注的並不是《寄小讀者》。最早的是《斯人獨憔悴》、《兩個家庭》等「問題小說」,其次是《繁星》等小詩,然後才是《寄小讀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明顯的疏漏。

當然,批評界對余秋雨先生的指責,還不僅僅在於這些顯而易見的錯誤與硬解方面,而且更在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的曲解與誤會。

梅健對於余秋雨的批評,有真誠懇摯的讚美,有毫不留情的批判。真正可貴的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誠敬。全書末尾云:

不能仗勢欺人,也不能恃寵耍潑,要永遠以敬和誠對待讀者,這是一切成名的作家都應該引以為戒的方面。

任何傲視眾生的人都談不上魅力,魅力在於交流,在於發射,在於廣泛地被接受。

這或許是余秋雨先生、批評界以及所有的人,都應該記取的地方。

滔滔濁世,芸芸眾生,如此諍言,恐非余氏的專利!

其實,余秋雨風雲,絕非偶然。在當前文壇「輕薄短小」的潮流中,在現實社會「生力麵」文化的籠罩下,《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以逆向操作的方式,異軍突起。歷史情懷,地方風情,哲理沈思,敏感想像,再加上詩情畫意,眾美輻輳,乃至於整個生命力的投注,文章光彩閃爍,靈氣飛舞,簡直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其所展現的魅力是驚人的。我最欣賞的是《余秋雨臺灣演講?何處大寧靜》中描述學校廚師的一段:

文化大革命期間,鬥爭再火爆,大家也得吃飯,他們不問政治,只是笑咪咪地給大家打飯,對於當時正在被批判的人,他們會順便輕輕叮嚀一句:多吃一點。這些年來,他們已經步入老年力學院裡與他們同年齡的教師和幹部也許正在為教授、副教授的職稱或處長、副處長的職位而長年累月地爭逐,彼此關係緊張,待到爭得了名分卻已人見人厭又渾身疲憊,而他們兩位卻天天樂呵呵地忙碌在餐廳裡,顯得遠比他們的年齡年輕。……我喜歡到他們的小餐廳用餐,常常看到餐廳的某些角落,那些人際關係不良的教師、幹部們孤獨地坐著,悶喝著酒,而兩位廚師周圍卻始終洋溢著愉悅的氣氛。這個景象,使我一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一次次鬥爭的風潮波湧良疊,然後煙消雲散,而飯菜的香味卻未曾有一日中段。兩位廚師的笑容裡,包含著一種橫貫數十年的寧靜。這種寧靜是謙虛的,最終卻是驕傲的,足以傲視許多掛著眩目名號的欲望和角逐。

余氏詳敘他本人在追求寧靜的過程中歷經的三階段:(一)漠視爭逐,(二)忍受難堪,(三)體諒對方。我以為,這種達者之見適可與東坡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相輝映。

余秋雨的風雲與風雨,從「秋風秋雨愁煞人」到「相見時難別亦難」,我所期則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既指文章,人生亦復如此。

讓九百年前文豪蘇東坡的襟懷,在廿一世紀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中活躍如新,是我們的福緣!

作者简介


欒梅健–1962年生。文學博士,現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專任客座教授,蘇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中文系教授,論著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前工業文明與中國文學〉、〈通俗文學之王─包天笑〉、〈安那其的家園─巴金傳〉等,並編有〈中國現代文化巨人傳記叢書〉(主編)、〈印象大師〉(與張堂錡合作)、〈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與陳信元合作)等。

目录


关键词:雨前 沈思 秋雨 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