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

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

ISBN: 9787810985260

出版社: 上海财大

出版年: 2006-4

页数: 189

定价: 1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第1—3章为一个部分,讨论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有关的理论问题;第4章为一个部分,论述的是我国农业(如粮食生产)发展轨迹和经验;第5—8章作为一个部分,是在一个关于农民、农村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下,就农民收入决定与劳动力流动问题展开讨论。全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论述严谨,值得一读。

  本书涉及八个相关专题。对于当中任何一个专题,我都有意把它们表述为正规论文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本书看起来如同论文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当讨论其中一个专题时,就可进行比较集中的阐述,从而提高了文字的信息浓度。不过,这八个专题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3章为一个部分,讨论的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有关的理论问题;第4章为一个部分,论述的是我国农业(如粮食生产)发展轨迹和经验;第5~8章作为一个部分,是在一个关于农民、农村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下,就农民收入决定与劳动力流动问题展开讨论。各个部分中各章的主题和联系分别是:

  第1章为评价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效率提供一个可行的理论视角。我所要建立的基本信念是,在理论与经验上,制度变迁效率取决于政府与一群(个)人对制度变迁的“同意一致”程度。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检验提出来的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第2章承接第1章的思路,旨在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户农业生产行为进行历史比较分析。该章特点是,既考虑农业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安排的要求,又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实践中曾经或正在行使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安排;将已有制度体系下农户行为反应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结合起来,把历史比较分析置于政府偏好与农民偏好趋同或背离这个大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章中,生产队时期与生产队集体经济并存的农户家庭经营,被纳入一个统一、简单的分析框架中,并且据此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这条思路在第3章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章试图通过一个简单的农户行为选择模型,对农业组织形式从生产队模式发展到家庭经营模式的若干可能途径进行探讨。不仅如此,该章还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政府偏好变迁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经济学常识来推测,市场化改革将给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国内比较优势来看,从粮食生产角度加以考察,地区之间农业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将反映到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上来。在农民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已经多元化的情形下,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从而粮食生产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出于这样的考虑,第4章在详细描述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讨论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赖以产生的主要经济原因。本章首先对中国各个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进行了动态计算和统计分析(1982~1998年),从多个维度描述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变化特征,并且编制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综合指数。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本章计量检验显示,农村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拉力是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5章为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民、农村与农业健康发展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提供了一个简要的论述。本章的观念是: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在市场继续扩展和深化的轨道上形成并且优化;改革现有户籍制度,还农村居民以真正的选择权,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步伐,协调城乡人口发展,调整全国经济中心布局,是促成所需前提条件的关键。第6章提出的问题是,农民从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本章关注的是,如果将从农业生产取得的收入分解为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所占的比重究竟怎样。这种分解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的方向将更加明确。本章的计算表明,在中国现有制度体系与耕地资源状况下,农业收入中相当大部分属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只占很小比例。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总纯收入的比例经历了周期性变化过程,在农村居民人均总纯收入的地区差别中并不起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废除的农业税制与个人所得税制两条线并行,造成了城乡居民税收负担不均,而规范农民税外负担的“费改税”办法,在减轻农民负担上作用有限。本章计算结果提示,农业税收制度改革要以对城镇居民工薪收入所征收的所得税为参照。

  第7章针对已有的估算我国农民教育收益率的文献所存在的缺陷,对农民教育总的收入效应从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进行了估计。本章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农民教育收益率不仅比已有的估计结果高得多,而且具有上升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农民教育总收益率又比东部地区高得多。这样的估计结果,既反映了客观的制度基础,又体现了主观的农民理性,具有相当强的政策含义。第8章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估算方法。现有的两个农业剩余劳动力概念,或者是从农业产量不变角度出发,或者是从农业劳动量不变角度出发,本章的定义是从农业收入不变角度出发的。不过,本章已经证明:在一个接近于现实的特定情形下,这三个概念具有等价性。本章提出的概念具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存在一个简明的估算方法。本章的估算方法具有一般性意义,已有的新古典估算方法只是当中的特例而已。对中国1985~2003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所做的具体估算表明:本章的估算方法优于经验算法;经济增长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比例与规模具有滞后与反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