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图书大全 > Liang Zhou tu di zhi du xin lun (Zhonghua gu wen ming shu xi)

Liang Zhou tu di zhi du xin lun (Zhonghua gu wen ming shu xi)_图书大全


请输入要查询的图书:

可以输入图书全称,关键词或ISBN号

Liang Zhou tu di zhi du xin lun (Zhonghua gu wen ming shu xi)

ISBN: 9787560225180

出版社: Dongbei shi fan da xue chu ban she

出版年: 2000

页数: 403

定价: 18

装帧: Unknown Binding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两周土地制度是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30年代以来就为学者所十分关注,本文从新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文中首先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指出应从生产关系来解释所有制而不是相反,并具体分析了所有制的本质与其起源;指出五种社会形态说并非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其有重大缺陷,社会形态分类应是多层次和多线的,并提出应从新的思路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指出前资本主义公社的基本特征并非公有制,而是其内部自成系统,自我调节,作为整体与外部社会发生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然后以前述理论探讨为前提,具体分析了两周土地制度。认为,西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集团整体的剥削方式,决定了当时土地制度只涉及用以实现剩余劳动的那部分耕地,即“田”,被剥削者用以实现必要劳动的土地不在其管辖之下,由属于前资本主义公社的被剥削者集团内部自行控制和调节。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取消将被剥削者公社作为剥削关系的中间环节,国家对被剥削者的控制直接达于其最基本单位“家”,建立国家授田制度。战国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国家授田制度,它包含了土地规划、土地关系、农业技术几方面内容。在战国田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重新考察了西周“井田”说,认为《周礼》系统的“井田制”不过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所确立的国家授田制的反映,《孟子》系统的“井田制”相同,只是糅合进了西周的劳役剥削形式,它们都不是西周土地制度的反映。战国类型国家授田制度的崩溃始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此后名田制建立。土地私有制自汉哀帝时开始有了较充分发展,但国家授田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授民以田和限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过份发展两种形式继续存在,并在北魏开始的均田制中复活,直到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方正式宣告结束。

目录

序言__王玉哲

内容提要

绪言

一 研究缘起与基本逻辑

二 土地制度研究的对象

三 史实考证与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所有制问题

一 所有制与生产关系

二 两个概念——“使用”与“所有”

三 早期社会不存在所有制

四 所有制的产生过程

五 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同时产生的

六 第一种所有制带来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

七 剩余产品导致私有制以及剥削、阶级产生说试析

第二节 社会形态问题

一 五种社会形态说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一些规则

二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社会经济形态概括社会形态

三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单线”历史观描述“多线”历史过程

四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五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是多层次和多线索的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公社问题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的公社

二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公社的基本共同特征

第二章 西周土地制度研究

第一节 析“田”

一 “田”“邑”比较研究

二 有关“田”字史料的一些辨析

第二节 一个比照范例——近代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制度剖析

一 耕地的划分

二 剥削的实现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 被剥削者村寨内部的经济关系

四 西双版纳傣族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生产关系与土地制度

一 被剥削者的存在类型

二 剥削关系与剥削的实现

三 集团整体被剥削者的内部关系及各类型被剥削者间的差别

四 集团整体剥削关系形成的条件

五 西周土地制度

第四节 西周耕作制度

一 文献所见西周耕作制度

二 西周耕作水平评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第一节 管仲、《周礼》与书社

一 管仲经济变革内容

二 《周礼》起源的一个推测

三 “书社”的内容及实质

第二节 各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

一 各国有关土地制度的变革

二 各国变革的意义与特征

第四章 战国土地制度研究

第一节 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土地规划制度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中的土地关系变革

第三节 商鞅变法中的农业技术变革——“爰田(辕田)”新解

一 “爰田”诸说驳议

二 “爰田”即牛耕之田

三 “制辕田”即推广垄甽耕作制

第四节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土地制度

一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国家授田制

二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国家授田制度的特征

三 《管子》中国家授田制衰落的征兆

第五节 战国国家授田制度的普遍存在与其一般特征

一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普遍存在

二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井田”论研究

第一节 《孟子》“井田”言论剖析

第二节 “井田”资料的流变

第三节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比较研究

一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

二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

第四节 “井田”一称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真正含义

第六章 国家授田制的演化与最后消亡

第一节 战国类型国家授田制的崩溃——“使黔首自实田”新解

一 诸说驳议

二 真实含义

三 一条旁证

第二节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比较研究

一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

二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

第三节 国家授田制的最后消亡与较充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一 国家、地主、农民三角关系的形成

二 国家调控经济方式之转变

三 宋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 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经济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